3、在家里,自己对父母,对兄弟姐妹,对自己家里的人,也会很用心去照顾,用心去孝顺、和睦、爱护等等。这些都是因为你心里想:他是我的父亲,她是我的母亲,他是我的弟弟,她是我的姐姐,她是我的妹妹……总之,跟我有关系的人,我才会对他好,这就是众生的分别心。
4、同样都是动物,我们看到这些放生物,跟看到自然界所存在的其它动物,以及你家里养的动物,乃至我们自己家里的人,大街上的人,自然而然我们的看法、认识、感受就会不一样,这就是业不一样。你的感受怎样,取决于你认为对方跟自己的生命是否联系在一起。
5、我们要学大乘发心,普度众生。所谓普度众生,就是要把我们的心跟一切有情的心相联系,把我们的生命跟所有众生的生命相联系。佛教有句话: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无缘——大慈是没有条件。所谓没有条件,就是没有人为设立的这是什么关系,那是什么关系;同体——大悲是同一个体性的,面对任何众生都是无二无别的。
6、我们刚才谈到生命的来源有自然的力量,神的力量,还有我们自己的造作。在现实社会当中,有很多的因素都是人为造成的,就是人为给他加上去:这件事情是什么意义,那件事情是什么意义;这件事情有意义,那件事情没有意义。这是人在现实生活当中,人在社会当中的一种属性,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一种意义,而不是人本身自己存在的意义。
7、宗教对人的意义之看法又不一样,是更高层的。我们学佛法,要从哪一个形态来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,就很重要了。如果我们看到那些被捕杀的生命无动于衷的话,我们对其它动物,对其他人的痛苦快乐、他们的问题,也会无动于衷。无动于衷,不是说我们已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,不会受到外境的影响,反而恰恰是说明,我们面对生命受到威胁,面对死亡,面对极度痛苦的时候,内心里没有悲悯心,没有同情心。这就说明,我们学佛法,发心上还有很大的问题。
8、放生,就是要把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些杀心杀机、损恼众生的动机和烦恼去掉、放掉。这就需要一个外在的境界来培养我们内心当中的这种慈悲心,来帮我们把内心当中的怨恨、嗔恨、杀心、损恼心去除掉,也就是要培养我们对其它众生的同情心、悲悯心、慈爱心。
9、佛法是非常具体、可以实践的,在实践的过程中,我们是能够得到利益的。常常说,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。离苦得乐有眼前的,有究竟的。就眼前的来说,一个人如果佛法学得比较好的话,他肯定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,一个积极向上的人,肯定有很好、很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。因为当佛法现起的时候,内心里就会有力量去面对所有的境界,去面对所有的人跟事。因为当佛法现起的时候,你的无明烦恼就消除了;反过来说,如果我们烦烦恼恼、六神无主、犹豫不决、彷徨不安,不知道怎么办?那都是烦恼当道的一个表现,一个特点,一个现象。
10、有时候,佛法学得比较久的人,会有一些问题,他会觉得:我学佛法学了那么久了,怎么没有灵验呢?佛法学了这么久,这么有体会,别人怎么不了解我?他就会很苦恼,就会有疑惑,我们内心当中,就会跟信心背道而驰。我们高兴的时候,非常容易去帮助别人、去给别人讲佛法、去引导别人、带动别人,这是心情好的时候。也就是我们做善事、帮助别人,是因为自己心情好,所以生命的内在有动力去做,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。所以那个时候,你就愿意去帮助别人。但是,利人、利益众生是很难的事情,帮助久了,一天、两天、三天,到最后就不提了,提的话自己也不照着去做了,这就是在退失。这种利益别人的心慢慢在淡化、慢慢在缩小,淡化就是没那么强,缩小就是缩小范围——你愿意听,我就给你讲一讲,不愿意听也就算了,乃至慢慢地,就不想去跟别人说法,不想去帮助别人了。这样的话,跟着学的人,也会感受到:这个人为什么不怎么管我们,也不给我们讲佛法、带动我们了?慢慢地,内心里就会有许多积怨、抱怨。积怨久了,就会非常痛苦,因为内心里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掉。